112 - 2

民俗與生活-B

Folklore and Life

開課識別碼: 183012
課程基本資料 Course Detail
課程名稱

民俗與生活-B

Course Name

Folklore and Life

科目代碼
Course Code

411180

學期別
Semester

112 - 2

授課部別
Teaching Division

日間部

科系名稱
Department

通識

授課班級
Class

一民俗與生活

授課班級代碼
Class Code

41046

科目類別
Subject Category

共同科目

修課別
Required or Elective

通識課程

上課時數
Lecture Hours

2

實習時數
Laboratory Hours

0

學分數
Credits

2

授課語言
Language

中文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教師電子信箱 Instructor's E-mail

cora@mail.ksu.edu.tw

教師個人網站 Instructor's Website

-

課程地點與時間 Classroom
上課時間 Class Time

週一(7、8)

授課地點 Classroom Location

T0603

教學內容 Course Outline
  • 第 1 週
    預備週-課程介紹:評分標準/作業介紹及分組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7.應用創新
  • 第 2 週
    第一單元民俗概說-民俗的定義及民俗的價值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7.應用創新
  • 第 3 週
    第一單元民俗概說-民俗的優缺點;分組討論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5.語文溝通
  • 第 4 週
    第二單元歲時節令-24節氣-節氣的由來與生活的相關連結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7.應用創新
  • 第 5 週
    第二單元歲時節令-節令習俗與檢討1-幾個與節氣相關的民俗介紹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7.應用創新
  • 第 6 週
    第二單元歲時節令-節令習俗與檢討2;分組討論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7.應用創新
  • 第 7 週
    第三單元生命禮俗-生命的誕生與衍續1-姓名的由來與生命衍續的關係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7.應用創新
  • 第 8 週
    第三單元生命禮俗-生命的誕生與衍續2-重要生命禮俗的認識;分組討論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7.應用創新
  • 第 9 週
    第三單元生命禮俗-傳統與禁忌1:喪禮的進行與其禁忌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7.應用創新
  • 第 10 週
    第三單元生命禮俗-傳統與禁忌2:生命禮俗中的禁忌;分組討論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7.應用創新
  • 第 11 週
    第四單元民間信仰-信仰的意義與價值1:台灣人的信仰對象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7.應用創新
  • 第 12 週
    第四單元民間信仰-信仰的意義與價值2:台灣人的神明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7.應用創新
  • 第 13 週
    第四單元民間信仰-占卜與算命1 :占卜的意義與價值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7.應用創新
  • 第 14 週
    第四單元民間信仰-占卜與算命2:占卜的種類;分組討論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7.應用創新
  • 第 15 週
    分組報告:學生上台報告並進行同儕回饋討論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5.語文溝通 、 A7.應用創新
  • 第 16 週
    分組報告學生上台報告並進行同儕回饋討論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5.語文溝通 、 A7.應用創新
  • 第 17 週
    分組報告:學生上台報告並進行同儕回饋討論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5.語文溝通 、 A7.應用創新
  • 第 18 週
    期末考試:檢測學習成效,並檢討學期的學習態度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5.語文溝通
教材與教法 Teaching Materials & Methods
  • 1. 使用教材 Teaching Material

    .自編教材

  • 2. 參考書目 Reference Book

    1.高賢治、馮作民編譯(1981),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
    2.陶立璠(1987),民俗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
    3.林勃仲、劉還月(1990),變遷中台閩戲曲與文化,台北:台原
    4.阮昌銳(1990),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5.呂理政(1992),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鄉
    6.劉還月(1994),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靈媒卷),台北:台原
    7.游乾桂等(1998),民俗.文學.心理學,台北:桂冠

    10.黃文博(2000),台灣民間藝陣,台北:常民
    8.万建中(2001),解讀禁忌,北京:商務印書館
    9.林鶴宜(2003)編著,臺灣戲劇史,臺北:空大
    10.陳正之(2001),民俗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生活文化,
    南投:省政府
    11.楊國柱、鄭志明(2003),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台北:韋伯文化
    12.陳芳主編(2004),臺灣傳統戲曲,台北:學生書局

  • 3. 指定閱讀書籍 Assigned Book

    1.吳瀛濤(1990),臺灣民俗,台北:眾文出版社
    2.李亦園(1978),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
    3.林茂賢(1999),台灣民俗記事,台北:萬卷樓

  • 4. 教學方式 Teaching Methods

    課堂講授 、 課堂討論 、 專題演講 、 實地參訪 、 e化教學 、 網路輔助教學

    其他:多媒體影像輔助

  • 5. 教材上網方式 On-line Materials

    網路大學

學習成果考評方式 Assessment
評量項目 配分比 評量方式
平時評量
Usual Tests
60%
  • 出席狀況
  • 課堂討論與表現
  •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 作業成績
  • 紙筆測驗
  •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 資料蒐集與分析
  • 團隊參與
  • 分組表現
期中評量
Mid-term Exam
20%
  •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 作業成績
期末評量
Final Exam
20%
  • 紙筆測驗
  • 團隊參與
  • 分組表現
課程教學目標 Teaching Objectives
知識 具備了解民俗活動如何產生?民俗活動的始末由來。
技能 在今日的社會中,民俗活動如何展現時代意義、又有那些變革與創新?如何把民俗運用在現代生活中。
態度 帶領同學參與民俗活動,進行民俗采風。
其他 探討民俗活動的價值,進而找出對待傳統習俗的正確態度。
補救機制與相關課程資訊
  • 補救教學機制 Redeeming

    Office Hour 、 網路大學/e-Portfolio 、 學習低落同學主動輔導 、 期中考成績不及格輔導 、 申請課輔小老師給予輔導

  • 前置或延續學科 Prepositive or Continuative Subject

  • 課程相關證照、升學、學程 Course-Related Certificates
    三創(創新/創意/創業)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