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週
課程簡介/第一單元:現代台灣族群的分類與演變(一) :從一張台灣與南島語族的世界地圖談起/哈卡舞和巴圖(Patu)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3.國際視野
、
A5.語文溝通
、
A6.資訊處理
-
第 2 週
第一單元:現代台灣族群的分類與演變(二) :日治時期戶籍資料談起/異文化的交會vs「番」親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3.國際視野
、
A5.語文溝通
、
A6.資訊處理
-
第 3 週
第一單元:現代台灣族群的分類與演變(二) :日治時期戶籍資料談起/異文化的交會vs「番」親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6.資訊處理
-
第 4 週
第二單元:台灣族群政策與文化復振和認同運動:伊能嘉矩與台灣/「婗郎」vs「我 番」(台語)→返來做「番」-1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3.國際視野
、
A6.資訊處理
-
第 5 週
第二單元:台灣族群政策與文化復振和認同運動:伊能嘉矩與台灣/「婗郎」vs「我 番」(台語)→返來做「番」-2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3.國際視野
、
A6.資訊處理
-
第 6 週
第三單元:族群的生活與習俗(一):番社采風圖/晚清台灣番俗圖/約翰.湯姆生南台灣驚艷-1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6.資訊處理
-
第 7 週
第三單元:族群的生活與習俗(二):番社采風圖/晚清台灣番俗圖/約翰.湯姆生南台灣驚艷-2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6.資訊處理
-
第 8 週
第三單元:族群的生活與習俗(三):台南市原資中心線上查閱或是實體參訪簡介,藉此深入了舉台灣的多元族群生活環境與文物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6.資訊處理
-
第 9 週
期中考周 及:歷史文化地圖應用-家鄉地景,透過中研院地理資訊中心所建置的日本統治台灣堡圖認識自我家鄉的變化增加學生對家鄉的粘着度
對應能力:
A2.公民素養
、
A6.資訊處理
、
A7.應用創新
-
第 10 週
第四單元:歷史脈絡下各族群的飲食文化(一): 胃是文化的載體,透過飲食是記憶當地文化的一種手段卻不一定能正確認識食物背後內涵的歷史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3.國際視野
、
A6.資訊處理
-
第 11 週
第四單元:歷史脈絡下各族群的飲食文化(二): 1.從清代府縣志資料找尋、羅列傳統食材,簡單說明食材作用。 2.配合各組的飲食文化踏查,合作撰寫府城飲食文化地圖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6.資訊處理
-
第 12 週
第五單元:多元族群的信仰與祭儀文化-傳統/混搭/共融(1): 以影像和音樂讓同學約略認識非漢族的傳統祭儀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6.資訊處理
-
第 13 週
第五單元:多元族群的信仰與祭儀文化-傳統/混搭/共融(2): 以自拍和自編的資料說明大台南地區不同族群祭祀內容與建築形式並說明平埔與漢族的一些祭祀儀式相互融滲之涵意。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6.資訊處理
-
第 14 週
第五單元:多元族群的信仰與祭儀文化-傳統/混搭/共融(3): 迎神繞境文化之探討與巡禮/萬丹聖母遶境-1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6.資訊處理
-
第 15 週
第五單元:多元族群的信仰與祭儀文化-傳統/混搭/共融(3): 迎神繞境文化之探討與巡禮/萬丹聖母遶境-2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6.資訊處理
-
第 16 週
第六單元:異地學習‧在地實察: 課堂分組踏查報告(1) (由各組針對課程的內容或是踏察觀察紀錄以PPT方式進行期末報告.
對應能力:
A4.團隊合作
、
A6.資訊處理
-
第 17 週
第六單元:異地學習‧在地實察: 課堂分組踏查報告(2)以PPT方式進行
對應能力:
A6.資訊處理
-
第 18 週
第六單元:異地學習‧在地實察: 課堂分組踏查報告(3)以PPT方式進行
對應能力:
A4.團隊合作
、
A6.資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