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 2

多元族群與文化-A-B

Multiple ethnic and culture

開課識別碼: 183009
課程基本資料 Course Detail
課程名稱

多元族群與文化-A-B

Course Name

Multiple ethnic and culture

科目代碼
Course Code

412040

學期別
Semester

112 - 2

授課部別
Teaching Division

日間部

科系名稱
Department

通識

授課班級
Class

二多元族群與文化

授課班級代碼
Class Code

41007

科目類別
Subject Category

共同科目

修課別
Required or Elective

通識課程

上課時數
Lecture Hours

2

實習時數
Laboratory Hours

0

學分數
Credits

2

授課語言
Language

中文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授課教師 Instructor
教師電子信箱 Instructor's E-mail

ttga0134@yahoo.com.tw

教師個人網站 Instructor's Website

-

課程地點與時間 Classroom
上課時間 Class Time

週二(7、8)

授課地點 Classroom Location

T0203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 SDG 10 減少不平等 (Reduce Inequality)
    SDG 10 減少不平等

    Reduce Inequality

  •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 (Build 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

    Build 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

教學內容 Course Outline
  • 第 1 週
    課程簡介/第一單元:現代台灣族群的分類與演變(一) :從一張台灣與南島語族的世界地圖談起/哈卡舞和巴圖(Patu)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3.國際視野 、 A5.語文溝通 、 A6.資訊處理
  • 第 2 週
    第一單元:現代台灣族群的分類與演變(二) :日治時期戶籍資料談起/異文化的交會vs「番」親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3.國際視野 、 A5.語文溝通 、 A6.資訊處理
  • 第 3 週
    第一單元:現代台灣族群的分類與演變(二) :日治時期戶籍資料談起/異文化的交會vs「番」親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6.資訊處理
  • 第 4 週
    第二單元:台灣族群政策與文化復振和認同運動:伊能嘉矩與台灣/「婗郎」vs「我 番」(台語)→返來做「番」-1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3.國際視野 、 A6.資訊處理
  • 第 5 週
    第二單元:台灣族群政策與文化復振和認同運動:伊能嘉矩與台灣/「婗郎」vs「我 番」(台語)→返來做「番」-2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3.國際視野 、 A6.資訊處理
  • 第 6 週
    第三單元:族群的生活與習俗(一):番社采風圖/晚清台灣番俗圖/約翰.湯姆生南台灣驚艷-1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6.資訊處理
  • 第 7 週
    第三單元:族群的生活與習俗(二):番社采風圖/晚清台灣番俗圖/約翰.湯姆生南台灣驚艷-2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6.資訊處理
  • 第 8 週
    第三單元:族群的生活與習俗(三):台南市原資中心線上查閱或是實體參訪簡介,藉此深入了舉台灣的多元族群生活環境與文物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6.資訊處理
  • 第 9 週
    期中考周 及:歷史文化地圖應用-家鄉地景,透過中研院地理資訊中心所建置的日本統治台灣堡圖認識自我家鄉的變化增加學生對家鄉的粘着度
    對應能力: A2.公民素養 、 A6.資訊處理 、 A7.應用創新
  • 第 10 週
    第四單元:歷史脈絡下各族群的飲食文化(一): 胃是文化的載體,透過飲食是記憶當地文化的一種手段卻不一定能正確認識食物背後內涵的歷史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3.國際視野 、 A6.資訊處理
  • 第 11 週
    第四單元:歷史脈絡下各族群的飲食文化(二): 1.從清代府縣志資料找尋、羅列傳統食材,簡單說明食材作用。 2.配合各組的飲食文化踏查,合作撰寫府城飲食文化地圖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6.資訊處理
  • 第 12 週
    第五單元:多元族群的信仰與祭儀文化-傳統/混搭/共融(1): 以影像和音樂讓同學約略認識非漢族的傳統祭儀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6.資訊處理
  • 第 13 週
    第五單元:多元族群的信仰與祭儀文化-傳統/混搭/共融(2): 以自拍和自編的資料說明大台南地區不同族群祭祀內容與建築形式並說明平埔與漢族的一些祭祀儀式相互融滲之涵意。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6.資訊處理
  • 第 14 週
    第五單元:多元族群的信仰與祭儀文化-傳統/混搭/共融(3): 迎神繞境文化之探討與巡禮/萬丹聖母遶境-1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6.資訊處理
  • 第 15 週
    第五單元:多元族群的信仰與祭儀文化-傳統/混搭/共融(3): 迎神繞境文化之探討與巡禮/萬丹聖母遶境-2
    對應能力: A1.人文關懷 、 A2.公民素養 、 A6.資訊處理
  • 第 16 週
    第六單元:異地學習‧在地實察: 課堂分組踏查報告(1) (由各組針對課程的內容或是踏察觀察紀錄以PPT方式進行期末報告.
    對應能力: A4.團隊合作 、 A6.資訊處理
  • 第 17 週
    第六單元:異地學習‧在地實察: 課堂分組踏查報告(2)以PPT方式進行
    對應能力: A6.資訊處理
  • 第 18 週
    第六單元:異地學習‧在地實察: 課堂分組踏查報告(3)以PPT方式進行
    對應能力: A4.團隊合作 、 A6.資訊處理
教材與教法 Teaching Materials & Methods
  • 1. 使用教材 Teaching Material

    講義及影像和自製學習單

  • 2. 參考書目 Reference Book

    1.施正鋒,《台灣人的民族認同》2000,台北:前衛出版社。
    2.劉阿榮,《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2006,高雄:揚智出版社。
    3.王甫昌(1992)〈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省籍、族群與國家認同研討會,《省籍、族群與國家認同研討會》,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4.廖倫光撰稿,《五寮客家的山林拓墾故事》2012,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5.王明珂(2001),《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6.傅仰止(1994),<台灣原住民困境的歸因解釋:比較漢人與原住民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學刊》77期,頁35-87。
    7.詹素娟,《族群、歷史與地域 : 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8-1陳第,《東番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8-2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白話翻譯:楊龢之,《遇見三百年前的臺灣——-裨海紀遊》(臺北:圓神,2004)
    電子全文可參考中研院漢籍文獻資料庫之臺灣文獻叢刊網路版:
    http://hanji.sinica.edu.tw/index.html?tdb=%BBO%C6W%A4%E5%C4m%C2O%A5Z
    9.陳政三,《翱翔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臺灣紀行》(臺北:臺灣書房,2009)
    10.甘為霖,《福爾摩莎素描:甘為霖牧師的臺灣筆記》(臺北:前衛,2009)
    11.Charles W. Le Gendre (李仙得)著,黃怡等譯,《南臺灣踏查手記:李仙得臺灣紀行》(臺北:前衛,2012)
    12.鄭仰恩,《歷史與信仰:從基督教觀點看台灣與世界》,台南:人光,1999。
    13.江燦騰,《新視野下的台灣近現代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4.何培夫、曾國棟編撰,《台灣碑碣與生活特展圖錄》,台南: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學會,2001。
    15.曾國棟、朱正宜等人編著,《走讀先民遺跡》,台南: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學會,2013。
    由於本課程含括文化人類學、歷史學和族群文化等國家政策相關議題,所涉及的面向十分廣泛,僅列舉若干延伸閱讀書籍或網址提供本課群同學深入理解理論暨實際面的學術性研究資料.

  • 3. 指定閱讀書籍 Assigned Book

    1.人類學視界地14期2013/09。
    2.簡炯仁,《台灣開發與族群》1995,台北:前衛出版社。
    3.夏黎明、王存立、胡文青,《你不知道的台灣古地圖-從古地圖探索早期台灣發展與多變面貌》2014,台北:遠足文化事業。
    4.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2009,台北聯經出版。
    5.費德廉,《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2006,台北:如果出版社。

  • 4. 教學方式 Teaching Methods

    課堂講授 、 課堂討論 、 實地參訪 、 網路輔助教學

  • 5. 教材上網方式 On-line Materials

    網路大學

學習成果考評方式 Assessment
評量項目 配分比 評量方式
平時評量
Usual Tests
60%
  • 出席狀況
  • 課堂討論與表現
  • 作業成績
  • 資料蒐集與分析
  • 分組表現
期中評量
Mid-term Exam
10%
  • 紙筆測驗
期末評量
Final Exam
30%
  •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 資料蒐集與分析
課程教學目標 Teaching Objectives
知識 提供學生不同族群的歷史與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了解與認同自己的族群文化,並能認識及尊重他人的歷史與文化。
技能 具備基本的人類學田野調查觀察及書寫訪談紀錄 之技能。
態度 多元文化的學習可幫助所有學生對不同文化族群發展出正向且積極的態度,且可協助弱勢族群的學生建立自信。
其他 培養參與族群文化復振之熱情,以及對差異文化的尊重。
補救機制與相關課程資訊
  • 補救教學機制 Redeeming

    Office Hour 、 網路大學/e-Portfolio 、 學習低落同學主動輔導 、 期中考成績不及格輔導

    其他:TA輔導

  • 前置或延續學科 Prepositive or Continuative Subject

    -

  • 課程相關證照、升學、學程 Course-Related Certificates
    -